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苏衡东坡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又一轮的戊戌年,秋风吹得紧,吹走了程开甲院士,吹去了曾仕强教授,也吹散了金庸大师。

金庸先生以94岁高龄谢世,在众人眼里可谓功德圆满令人羡慕的一生。然后,拥有亿万粉丝的金庸在晚年也许感受到却是庄子所说的“多寿则辱”的悲哀。坐在轮椅上的金庸或许想得多的是如何“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很想领略一下金庸武侠小说之外的文字魅力,近日在网上购得《三剑楼随笔》一书的影印本。《三剑楼随笔》收录了金庸、梁羽生和百剑堂主写于1956年至1958年期间的文章,午夜读这些旧文,竟然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趣事。

金庸先生说,在中学时代除了国文和英语成绩好之外,数理化成绩也极佳,考试成绩几乎都是第一。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文科领域里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钱钟书数学可是考零分的。无法考证金庸中学时期的成绩单,只能从他写的《圆周率的推算》一文去推断其数理能力高低。记得读大学时,高数课本中圆周率π精确值是通过微积分无穷级数推算出来的,演算过程相当复杂,非专心致志去思考,不容易理解明白其中之奥义。金庸在找寻古希腊阿基米德和祖冲之到底谁最先计算出精密圆周率过程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到底,粗疏的圆周率是哪一民族的人最先发现的?我想,三与一之比的周率,随便用尺与绳子一量就量得出来,在实用上需用的时候,许多民族都会一量而依照这比率计算。”金庸大学读的是外交和法律专业,应该没有学过高等数学,他对π精确值研究的兴趣估计是中学时代的后遗症。记得我在念中学时也很想弄明白π值3.14是如何来(只知道祖冲之告诉我们的,记住就好),但从没想过用绳子量反复试验的办法去得出结果。从这一点说,金庸小时候的确相当聪明,超过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能力。

近来,我对中国科学思想史发生较大兴趣,学者们讨论关心最多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在十七世纪之后数学大大落后于西欧国家,亦即李约瑟之谜的数学版本。席泽宗、陈方正、金观涛、杜车别、李晓鹏等对此都有详细的论证,我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都比较信服。金庸在六十余年前也对这个问题相当关切,他认为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把圆周率π值精密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德国人奥托(Valentinus Otto,公元1573年)早了1000余年,近代以来数学却落伍在于:“在各文化古国中,我国的数学是不算十分发达的。我国数学一直限制于实用,与实用无关的比较抽象的推理几乎都不去接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是这圆周率了。”从古代各国圆周率π推算过程的差异,分析出中国数学不发达的原因,可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似乎要比从大宏观历史文化角度查找更具有说服力。

金庸在该文中还披露了一个有趣信息,写道:“我在初中读书时,教我数学的是章克标先生。他因写小说而出名,为人很是滑稽,同学们经常和他玩闹而不大听他讲书。”看来网上调侃“你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此言不虚啊!哈哈!查阅章克标老先生的履历档案,发现此君是个大牛人,1920年官费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数学系,比吾乡人苏步青还厉害(苏步青的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排名当时在京都帝国大学之后,一个老二一个老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此老先生没有继续在数学道路攀登,留给世人有关数学的只有一本科普读物《数学的故事》,不过在文学领域却大放光彩,并且和鲁迅先生结下梁子。最让人遗憾的是,章克标在汪伪政府担任过浙江日报社总编辑要职,乃人生一大污点,幸运的是安全渡过以后历次政治风波,享年108岁离世。

金庸先生不但长篇武侠小说写得精彩绝伦,简单的随笔散文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如果套用立德、立功、立言的成功标准,金庸先生也完全够格。

在历史的长河里,查良镛/金庸必将和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蒲松林的名字一样,熠熠生辉,永垂不朽。

温州·苍南

2018/11/30

话题:



0

推荐

杨均伟

杨均伟

9篇文章 5年前更新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9篇